中国光伏企业晶科科技在阿布扎比以南30公里的Al Dhafra项目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每年可满足20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同时每年减少240万吨碳排放。
2.中国银行为晶科科技提供了全方位跨境金融服务,助力项目顺利完成银团筹组。
3.除此之外,中国银行正为出海企业提供国别风险评估、汇率避险等增值服务,助力更多中国企业走稳出海之路。
4.目前,晶科科技在全球业务版图上快速增长,覆盖中东、欧洲、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
5.中国银行积极与晶科科技紧密合作,共同探寻更多项目的合作机会,为民营企业出海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
民营经济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引擎。当前,从中央到地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信号愈发清晰,金融系统正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为民营经济注入“源头活水”。
《国际金融报》近期推出“优化金融服务 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深入一线记录金融机构如何以专业服务护航民企成长,见证政策红利如何转化为企业发展的真实获得感。
民营经济强,则中国经济强。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金融与民企的“双向奔赴”,必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更强劲的动能。
在阿布扎比以南30公里的金色沙海深处,一片由数百万块光伏板组成的“蓝色镜面”正随着日照角度变幻着迷人的光彩。这座占地20平方公里(相当于2800个标准足球场)的能源矩阵,不仅是沙漠中的新地标,更曾创下全球最大的单体光伏电站纪录,这里便是Al Dhafra项目的所在地。
3月下旬,在上海市闵行区晶科科技总部,国际业务总裁白晓舒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娓娓道来:“2023年6月,我们参与投资建设的Al Dhafra电站正式投入运营。”这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他的语气中难掩自豪,“这座总装机容量2.1吉瓦的超级电站,每年可满足20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同时每年减少240万吨碳排放。”
这耀眼成就的背后,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据白晓舒介绍,晶科科技持有上述项目20%的股权。作为银团中唯一一家来自中国境内的机构,中国银行担任联合牵头行,为该项目提供了包括高级债银团贷款及利率掉期在内的全方位跨境金融服务,助力晶科科技投资联合体顺利完成银团筹组。
如今,这种“产业+金融”的出海新模式正在发挥显著的倍增效应:在Al Dhafra项目的示范带动下,晶科科技在中东地区的在建及运营项目规模已达4.68吉瓦;而中国银行也借此积累了服务新能源企业出海的宝贵经验,并成功复制到多个“一带一路”项目。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中资银行正从单纯的资金提供者向综合服务商升级。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王孟颖透露,除传统融资服务外,中国银行正为出海企业提供国别风险评估、汇率避险等增值服务,助力更多像晶科科技这样的中国企业走稳出海之路。
记者采访了解到,Al Dhafra项目总投资约10亿美元,其中股东方合计提供自有(筹)资金约1.8亿美元。剩余的融资需求由中国银行、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等七家国际商业银行作为联合初始牵头行,按照等比例承贷原则共同提供。该笔贷款的期限为4年,期满后通过发债实现再融资。
“我们通过‘一点接入、全球响应’机制,在总行的统一安排下,由上海分行作为内部主办行,联动迪拜分行,以及巴黎分行(针对法国电力公司所在地),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快速高效地提供了融资服务。”王孟颖对这一项目印象深刻。
实际上,这种高效服务源于中国银行与晶科科技早在2017年就建立的战略合作关系。该行总行公司金融部通过定期走访、前置介入等方式,实现了金融服务与项目进展的无缝衔接。
“Al Dhafra项目的投资包括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建设成本、前期开发成本、业主成本及融资成本等。晶科科技与法国电力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中标后,中国银行在银团筹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项目的成功融资作出了重要贡献。”白晓舒称。
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之下,敏锐的中国企业成功抓住了机遇。中东地区连接亚、非、欧三大洲,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这片曾因“黑金”石油而闻名的土地,如今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以土耳其、沙特、阿联酋为代表的海湾国家,凭借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低廉的土地成本,以及灵活的外交政策,正在快速转型为“绿色黄金”光伏产业的新兴战略市场。
被誉为“民营光伏电站第一股”的晶科科技,凭借其覆盖全价值链的商业模式——卓越的项目开发能力、良好的金融机构合作关系,以及成功的EPC管理经验,早在2015年就布局并积极开发中东市场,成为早期进入该地区的中国光伏投资企业之一,近几年收获颇丰。
白晓舒负责推动晶科科技国际业务的创建、扩展和战略实施。他告诉记者,晶科科技在海湾国家与地区(GCC)的运营及在建项目总计近5吉瓦。这些项目包括沙特阿拉伯的Tabarjal 450兆瓦项目和Saad 350兆瓦项目、阿联酋Sweihan 1.2吉瓦和Al Dhafra 2.1吉瓦项目,以及阿曼的Manah II 588兆瓦项目。
不过,中国企业要在炙热的沙漠中掘取“绿色黄金”绝非易事,晶科科技也不例外。毕竟,光伏发电项目往往面临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等诸多挑战。特别是在拥有万亿光伏市场的中东地区,极端的气候条件、复杂的监管和营商环境,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都为投资者设置了重重障碍。
拥有国际大型能源公司及投行资深背景的白晓舒,曾主导多轮中资企业在中东的项目投标和谈判。在近一个小时的访谈过程中,“风险管控”成为他反复强调的核心议题。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由多元市场构成的复合体系,每个区域市场都有其独特的法律监管框架、政策环境和商业习俗。这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全面的风险评估机制,并持续优化对冲策略的有效性。”他特别指出,“中东地区的项目往往需要数十亿美元的大规模投资,这对参与企业的综合资质提出了极高要求。”
白晓舒特别强调,对于采用无追索权项目融资模式的中长期项目而言,中资银行,以及中国信保对中国企业出海的资金和风险管理支持,不仅关乎项目融资闭环的完成,更是后续建设推进的重要保障。
“Al Dhafra项目的融资需求丰富,除高级债以外,还包括利率掉期和后续绿色债券承销。”王孟颖称,“在项目初期,中国银行在总行层面成立项目组,统盘考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方面需求,通过‘一点接入、全球响应’机制,整合全牌照资源,以‘融资+融智’双轮驱动,为借款人提供包括项目融资和利率掉期在内的一揽子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
在Al Dhafra项目中的成功合作,让晶科科技与中国银行对未来合作充满期待。
晶科科技的全球业务版图快速增长,核心市场不仅包括中东地区,还涵盖了欧洲、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
“我们的全球化布局起步较早。”白晓舒介绍,自2015年起,晶科科技便正式踏足海外新能源独立发电领域,至今已完成7个大型光伏电站的开发及投融资。“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晶科科技是一个竞争力极强的品牌,这一点在中东和欧洲市场尤为显著”。
据最新年报,截至2024年末,晶科科技海外项目储备已突破2.4吉瓦,业务形态涵盖光伏电站、储能系统、光储一体化解决方案及数据中心配套能源设施等多个领域。
同时,公司也在持续推进项目后续开发工作。2022年中标的沙特350兆瓦光伏项目,报告期内实现并网发电;2023年中标的沙特450兆瓦项目顺利完成融资闭合,正在建设中;西班牙175兆瓦项目已在开工建设中,报告期内已通过预售模式提前与中国华电香港有限公司锁定出售协议;哥伦比亚231兆瓦项目即将开工。
这一系列项目的落地,生动展现了全球光伏行业的蓬勃发展态势。据市场调查机构TrendForce的数据,全球光伏装机量从2019年的113吉瓦跃升至2023年的462吉瓦,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2.3%,预计2025年将达到596吉瓦。
作为连接上游制造与终端应用的核心环节,光伏电站在中国光伏产业链出海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签约180个,项目总金额为171.6亿美元。我国境外光伏发电新签约项目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共77个,金额达85.2亿美元,占项目总金额的47.1%;非洲地区签约45个项目,金额为66.2亿美元,占比36.6%;欧洲地区签约39个项目,金额为17.8亿美元,占比9.8%。相比之下,南美洲(11个项目,7亿美元)、大洋洲(1个项目,400万美元)、北美洲(2个项目,3.4亿美元)签约项目数量和金额相对较少。
“我们的全球化战略具有清晰的区域聚焦。”白晓舒解释道,“在中东,我们聚焦海湾国家,覆盖范围包括阿布扎比、阿曼、沙特阿拉伯以及科威特等;在欧洲,公司以西班牙为核心,逐步拓展至意大利、波兰和罗马尼亚;在拉美,重点布局哥伦比亚和智利;在亚太,则主攻澳大利亚和菲律宾市场。”
在白晓舒看来,中国光伏的全球化已进入2.0阶段——从被动应对贸易壁垒转向主动塑造从上游产业链延伸至终端发电、运维的完整格局。他提到,跨国企业在开拓全球市场时,必须审慎评估不同进入策略的优劣势。从专业视角出发,他建议:“新出海企业首先需要明确自身战略定位,是聚焦产业链的特定环节,还是布局全价值链?是从项目开发延伸到运营维护,还是只专注其中一部分?晶科科技是从开发到运营都在进行,核心竞争优势在于开发和投融资,以此带动后续的工程管理,甚至是运维。”
“我国各类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历经多年高速发展后,目前已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也迎来了从简单参与国际贸易向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迈进,从‘出口’到‘出海’的深刻转变。”王孟颖对此深有感触,“相对应地,民营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出现了新趋势,日益重视金融机构的综合性服务。”
王孟颖进一步提到,当前,中国银行积极发挥全球化优势和综合化特色,初步建立了涵盖跨境并购、出口信贷、境外项目融资等公司融资类产品,账户服务、国际结算、现金管理、衍生品交易等客户支持类产品,以及债券承销等资本市场类产品的融合发展体系,为民营企业出海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助力其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4年末,中国银行累计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项目109个,覆盖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项目融资总规模达250.14亿美元。此外,中国银行还积极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提供跨境撮合对接服务。截至2024年底,中国银行已累计在全球举办跨境撮合活动131场,吸引了来自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5万家企业参加。
“晶科科技持续稳步推动国际储备项目的开发,通过独立参与或与其他企业组成联合体的方式,竞标境外太阳能电站项目及新能源储能项目的开发权。近年来,在中东地区电力开发商排名中,晶科科技一直名列前茅。”王孟颖介绍道,为了高质量服务民营企业出海,中国银行则积极与国际多边机构联动,为企业提供更加多样化和丰富的融资模式,有效降低业主的融资成本,缓解担保和财务压力。
随着光伏行业的迅猛发展,星空体育官网产业链横向和纵向的发展机遇逐渐显现,尤其是在储能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这种趋势最直观的表现是,在近两年的各大光伏及储能展会上,储能产品的展示比例显著增加,几乎与光伏组件平分秋色。
晶科科技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产业变革的机遇,瞄准发力新型储能万亿市场。白晓舒透露,当前光伏行业企业在出海时最显著的变化是从单纯的技术应用转变为多种技术的融合应用,例如风光互补、光储互补等。随着并网资源日渐减少,储能技术现已成为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需关注项目是否除了光伏之外还配套储能功能,甚至扩展至独立的储能项目。从过去几年的发展来看,在未来三到五年内,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储能技术产品被应用于我们的项目中。”白晓舒进一步提到。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判断。根据智研咨询的相关研报,光储一体化作为能源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模式,正在逐步成为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伴随中国、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光储一体化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预计2023年至2027年,全球光储一体化产业规模将从1855亿元增长至380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0%。
“光伏与储能的协同效应正在重塑新能源产业格局。”白晓舒指出,未来,“光储一体化”项目将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主流需求,这对中国企业的系统集成能力及投融资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这一蓝海市场,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据王孟颖介绍,中国银行深入挖掘民营企业出海的多元化金融需求,综合提供投、贷、债、股、险、租等系列金融服务。同时,坚持因客施策、做好精准服务,为“走出去”的头部民营企业提供包括跨境并购、出口信贷、境外项目融资在内的多元化融资服务,还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在海外业务中的贸易融资等合理融资需求。
“依托海外资源优势,中国银行聚焦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区域和国别,开展风险研判,并建立银企国别风险共享机制。”王孟颖进一步表示,该行还将协助企业妥善应对日趋复杂的国际贸易与海外投资环境,为“走出去”的民营企业提供贸易、投资与并购审查等方面的合理风险政策咨询服务。同时,通过金融衍生品为民营企业出海融资配套汇率、利率、商品保值等服务,以缓释金融市场风险。